“術語工程”:讓中華文字“活”起來
2023-04-27 11:21:48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圖為《中國傳統法治文化術語》新書發布儀式現場?!爸腥A思想文化術語與‘一帶一路’建設高端論壇”主辦方供圖
《法治周末》記者 鄭超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倡議由中國發起、各方共建、世界共享。
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范圍得到積極響應,碩果累累。截至1月6日,中國已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兩百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今年也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以下簡稱“術語工程”)啟動實施的第十年?!靶g語工程”是以整理、詮釋、翻譯、傳播思想文化術語為主要宗旨的國家項目。
經國務院批準,“術語工程”于2014年啟動,該工程建立了由教育部、國家語委作為召集單位,中宣部、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委為成員單位的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委托北京外國語大學及所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承擔具體工作。上百位來自哲學、歷史、文藝翻譯、海外漢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該工程。
十年來,“術語工程”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國內外的廣泛認可。
為深化“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文明交流互鑒,加強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體系建設,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弘揚,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2023年4月14至15日,“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與‘一帶一路’建設高端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李德順,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熙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袁濟喜、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聶長順等專家和學者出席論壇并發言。
明確核心術語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與‘一帶一路’建設高端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主辦,“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秘書處、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承辦。
《法治周末》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術語工程”團隊共完成1100條數據的詮釋和翻譯工作,以中英對照的形式出版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系列圖書1至11集?!靶g語工程”已在國內外出版系列圖書170多種,被全球150余家圖書館收藏,并與“一帶一路”沿線3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38個語種國際版權合作,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劉宏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他表示,“術語工程”自啟動以來,承擔任務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組織專家團隊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各項工作,在助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推進“一帶一路”共建等方面探索了新路徑,積累了新經驗,取得了明顯效果。
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趙剛在論壇上表示,作為文明古國,我國具備以傳統故事打動世界的文化積淀,但如何將中國故事講對、講深則并非易事,講對傳統中國故事離不開全球語言的支撐,其中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明確核心術語。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秘書處負責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副總編輯章思英指出,“術語工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開展思想文化術語的整理、翻譯和傳播工作。秘書處組建了一流的專家團隊,他們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梳理出核心術語,用簡明扼要的現代漢語加以解釋,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可以說,理解了這些核心術語,就掌握了開啟中華思想文化豐富寶藏的鑰匙?!闭滤加⒄f。
建造屬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大廈
趙剛表示,提到講好中國故事,要將傳統中國故事講深,不能自說自話,要將我國傳統融入全球文化。要將中國故事講好,讓世界更好更全面地認識中國,則需要中國內容。本次論壇上首次發布的《中國傳統法治文化術語》一書,就是專家們提供的優質內容。
他說,這本書建造了一座屬于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大廈,為人們探尋現代法治思想提供了線索,本書以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出版,有益于促進中國法律文化的對外傳播。
據了解,《中國傳統法治文化術語》將“德主刑輔”“矜老恤幼”“執法如山”等107個傳統法治文化核心術語呈現給了中外讀者。截至目前,該書已經輸出了英語、韓語、馬其頓語、土耳其語、尼泊爾語、法語、匈牙利語等語種,其中有4個語種是“一帶一路”國家語言??梢哉f,該書是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積極嘗試。該書的出版將有助于提升我國法治體系和法治理論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法治文化研究所所長崔蘊華是《中國傳統法治文化術語》一書的主編之一。
崔蘊華表示,中華優秀法治文明歷史悠久,相關的思想和術語燦若星辰,資源豐富。如何選擇相關術語,選擇多少,又如何分類是本書編寫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團隊在進行多次商討,多次向法律史等方面的專家求教后,最終確定以思想理念、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為框架和主線,選取了百余條傳統法治文化中的關鍵詞和術語。
據她所知,該書也已經被一些知名高校列為相關課程的參考書目。
作為本書的譯者代表,中國政法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田力男在論壇上講述了她的心得體會。她表示,翻譯過程中,團隊先是查找這些術語已有的英譯本,作為參照,同時積極發揮譯者的主體性,進一步研究原文本,在保證忠實原文的基礎上,立足講好中國的法治故事這一使命,進行選詞、造句、成文。
田力男介紹道,翻譯過程中,團隊還力爭原文和譯文的文化功能對等。她說,在翻譯中國獨有的一些法律文化術語的時候,我們糾結過應不應該用拼音進行直譯,比如,在翻譯“衙門”這條術語的時候,雖然也能找到相近的英文詞匯,但是如果簡單直譯,譯文就不具備中國的法律文化特色,因此采用了拼音yamen直譯;又如“驚堂木”,翻譯時采用了法槌的英文,并在前面加上Chinese,力求表明這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
“用拼音直譯能夠保留特色,但在沒有形成共同認知,成為通用的專有名詞之前,又很難讓外國人知道我們在說什么。因此,翻譯團隊在每條術語后邊都加上了相關段落,對術語的概念、起源、發展,價值和意義等作了解釋說明。這樣就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時,實現了文化共通的目的?!碧锪δ醒a充說。
“ChatGPT出來后,我特意試著用它翻譯了幾條術語?!碧锪δ姓f,“我發現,目前它還翻譯不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國的思想傳統文化還得靠我們自己來翻譯?!?/p>
“在中外語言文化的涵養上多下功夫”
“我們要在中外語言文化的涵養上多下一些功夫?!敝袊ù髮W終身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李德順在論壇上如是說。
李德順強調,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不限于古代,還包括我們當今的學術思想價值觀念?!爸腥A學術要走出去,需要把我們真實的、內心認可的東西用別人能懂的方式介紹出去?!?/p>
他提到,詞語是一種文化現象,翻譯要透過現象抓本質,抓住本質核心的問題,這個工作難度不小,要求翻譯者至少要通兩邊的文化,對兩邊的思想文化,學術理論都有很深的造詣。
他認為,翻譯的地位和意義非常重要,是關鍵性的工作環節,翻譯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傳遞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譯者對他原有的語言要理解透徹,理解準確,只有達到全面的一體化的融通,才能夠跨越由于文化時空條件不同而形成的文化鴻溝。
李德順表示,在文化溝通當中,我們要有主體的自覺性和時代感,不要滿足于概念話語的對號入座,要尋求和體現不同文化各自發展階段上的彼此理解和互相參照,顯示不同語言表達當中的共同問題和深層意象。
他強調,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深度理解文本,提升把握問題的高度,力爭在語言上實現全方位的轉化。而在這方面,還有很多讓人很遺憾的地方。生搬硬套翻譯過來的文本往往偏離理論,偏離文化,偏離實踐。
提到法文化,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栗崢認為,這是一個宏大的中華法治文明的超大規模的集合。
中華法治文化法文化的廣闊性給我們的學術研究帶來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去提煉、抓取那些最具有中華法文化精神價值的標識,以怎樣的術語去呈現和表達這樣的法文化,這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未來,中華法治文化的成長要在兩個層面上有所突破,一是在歷史的譜系當中,提煉出一個真正包含中華5000年文明的法律文化體系。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在橫向的歷史世界當中,使中華法治文化對他域法文化產生一定影響,被其他的法文化尊重和接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整個法文化的世界之林中立足?!崩鯈樥J為,只有建成這樣的法文化體系,才能使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法治文明,在世界精神世界中占據獨特的份額和席位,擁有法治文明的主持權和話語權,實現對世界的法文化的輸出和影響,這也是我們法律人不懈努力奮斗的精神動力和激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