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賢任能: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論題
2023-04-13 14:36: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選賢任能:治理之要》
作者:仇赟
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麻寶斌
仇赟博士的《選賢任能:治理之要》一書,近日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作為國內第一部聚焦研究中國特色選賢任能制度的專著,該書從價值判斷、程序分析、學理闡釋三個層面入手,對中國特色選賢任能制度的政治文化、制度范式、正義結構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有益探討,對從事理論研究和實踐管理的同志富有借鑒意義。
古老話題與現實問題
從政治學的研究視域看,選賢任能既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說古老,是因為中外先哲早上幾千年前就在思考這一問題。早在2300多年前,政治學的鼻祖亞里士多德就提出:“合乎正義的職司分配(‘政治權利’)應該考慮到每一受任的人的才德或功績(‘公民義務’)?!?/p>
亞里士多德認為,才能和善德才應該是分配政治權利最正當的依據,從而提出了分配正義的標準問題??陀^地看,人類社會組織形態內部存在著利益、榮譽、權力、財富等分配上的匱乏與沖突,自政治學產出伊始就在關注如何將稀缺分配物以公平正義的方式進行分配的現實問題。
職位分配是權力分配的重要載體,這也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從我們的文化傳統看,中華民族有著“崇德尚賢”的政治文化傳統?!渡袝分刑岢隽恕叭喂傥ㄙt材”的思想,成為選賢任能思想的發端;儒家經典《禮記》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定義為大同社會的理想形態,并且孔孟荀等思想巨子都是選賢任能思想的闡發者。
中西方先哲在兩千多年前都不約而同地探討選賢任能思想,但明顯的區別是,西方先哲將美德和才能作為分配正義的依據,而東方先哲在提出選賢任能思想時就與社會治理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并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完善官僚系統的國家,選賢任能思想得以通過官僚系統被運用到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之中,從而使選賢任能有了更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正如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貝淡寧所言,“賢能政治過去是,也會一直是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
說現實,是因為當今中國選賢任能的政治實踐取得巨大成功,引發了世界廣泛的關注。當今世界西方民主政體的缺陷日益暴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大選票決方式推選產生的政治人物,沒有能力彌合日益分化的大眾意識形態和階層利益對立,并且“一屆總統一茬官”的政務官選拔方式,使國家公共政策短期效應的弱點充分暴露。反觀中國,“選賢任能”政治模式不僅能夠確保經過政治歷練和多重考驗的德才兼備的干部走上重要領導崗位,而且能夠保證掌握權力的領導者能夠制定實施符合公共利益、長遠利益的公共政策,這為世界治理提供了“東方智慧”。
重在解決“誰來治理”
尼古拉斯·伯格魯恩等人在《智慧治理:21世紀東西方之間的中庸之道》一書中提出了“智慧治理”的概念,倡導組建超越特殊利益集團的賢能領袖和行政機關,抵制民粹主義和宗派主義的政治情緒,從制度上保證實現長遠利益和公共利益。尹伊文在《優主治國》一書中指出,優賢政治的核心標準有兩條:一是具有優秀的執政專業能力,二是具有為社會長遠利益服務的道德。世界各國的發展道路不同、政治選擇不同,但追尋良政善治卻是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現實追求。
選賢任能無疑構成良政善治的重要方面,其重在解決治理主體的問題,即由誰來治理的問題。雖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正在加快形成,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越來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執政黨和行政體系內逐級選拔產生的黨政領導干部,無疑是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關鍵少數。中國特色選賢任能制度就是要在制度層面解決如何選準用好黨政領導干部的問題,這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這一論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某種程度上說,黨的百年奮斗史也是一部選賢任能史。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鮮明提出:“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探索中,傳承中國歷史上選賢任能的優良傳統,借鑒其他國家的有益做法,形成了選拔、任用、培訓、管理、考核、激勵等比較完備的選人用人體系,使優秀人才發現得了、培養得好、用得起來?!?/p>
從政黨政治層面看,“健全黨管干部、選賢任能制度”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完善的選賢任能制度體系包括逐級的干部委任,有利于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實現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從而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從國家治理層面看,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選賢任能制度既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讀中國道路、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
既然黨政領導干部在黨的治國理政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么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選拔使用“關鍵少數”的?中國特色選賢任能制度為什么具有正義性、合理性?實踐運行中是否有效、如何完善?這些問題相信包括研究者、實踐者、改革者等很多人都很關心關注。由此,針對中國特色選賢任能制度的理論研究是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
研究成果的四方面特點
《選賢任能:治理之要》一書作為仇赟所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組織優勢的生成與演進邏輯研究”的階段成果,也是對選賢任能專題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和提升。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本專著大致有四方面的特點。
一是具有學術性。本專著著力用學術語言講政治,借助馬列主義建黨學說、政黨政治學、程序正義理論等理論工具,較深入地分析了中國特色選賢任能制度的概貌,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二是具有實踐性。作者作為實踐部門的同志,沒有把研究視角僅局限在理論探討上,而是能夠深入到實踐操作的具體程序環節,深入分析事理緣由,也能夠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鞭辟入里、客觀理性地加以剖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三是具有開拓性。學界對中國特色選賢任能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以專著形式呈現的成果,還比較稀缺。此專著能夠照顧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多個維度,總體的謀篇布局比較恰當,不失為一部富有探索精神的力作。
四是具有借鑒性。這主要體現在,此專著提出的研究論點、對策探討等對理論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具有可資借鑒的價值;同時,在國家社科基金“鼓勵理論工作部門與實際工作部門合作開展研究”的導向下,專著采用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視角,對如何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概言之,選賢任能,是政黨政治、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興旺發達的首要治理準則。其重要性,既體現在通過合理有效的制度程序,能夠選拔出高素質專業化的治理骨干,更體現在通過選賢任能制度選拔出的優勝者,積極推動良政善治、大力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實踐成效。
(作者系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