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無障礙環境里的“障礙”
2023-04-27 17:44:34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機動車非機動車占盲道,上下樓過天橋缺升降機,隱性障礙影響通行
《法治周末》記者 戴蕾蕾
4月26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公開征求意見。
我國有數量龐大的人群需要無障礙設施。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公布的數據,我國殘障總人數為8502萬人,其中,肢體障礙人數2472萬人。中國盲人協會2019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有視障人數1731萬人。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末,我國有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
我國高度重視無障礙設施建設。國務院頒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無障礙設施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得到提高。在北京,公共場所隨處可見可觸可使用的坡道、盲道等,即是我國無障礙建設的一個縮影。
那么,這些無障礙設施是否暢通?殘障人士和老年人出行所需的無障礙設施還有哪些短板?帶著這些疑問,《法治周末》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
下一層樓需幾分鐘
坐輪椅難以上陡坡
不久前的一天中午,在北京市朝陽區某街道殘障人士活動中心,記者見到了今年67歲的肢體障礙者蔣天峰(化名)。
蔣天峰小時候患小兒麻痹癥(即脊髓灰質炎),這是一種急性傳染病,被感染之后的癥狀之一是發高燒,“部分神經燒壞了”,留下的后遺癥包括右腿、右臂肌肉萎縮,使不上力氣,屬于肢體殘障者。
作為從小依靠雙拐和輪椅出行的他,最近20年明顯感覺越來越方便,進出小區的路被改造成柏油路,公交車站臺有了無障礙坡道,大馬路平坦無坎,去銀行、郵局等機構辦事有坡道。
前段時間,蔣天峰還乘坐了一次地鐵。他坐著輪椅到達地鐵站,通過坡道行至無障礙升降電梯門口,按鍵、開門、進梯、出梯,過安檢、刷卡,再乘坐升降電梯到達站臺。地鐵工作人員看見他坐著輪椅,趕緊拿出無障礙輪椅踏板,待地鐵停穩開門,鋪設在站臺與列車之間的空隙上,將他推入車廂。
近幾年來,每當有外地朋友到北京探望蔣天峰,都很羨慕北京的無障礙設施建設。
根據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有關機構2021年11月發布的數據,北京全域主要道路盲道基本“無斷點”、緣石坡道基本“零高差”,城區共1.2萬輛公交車升級為“無障礙車輛”,改造公交站臺1200個……“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區已基本實現無障礙化”。
但是,蔣天峰的生活中也有煩惱,排第一位的是上下樓不暢通。
他所在的居民小區建于2000年以前,居民樓主要是地上6層、地下一層的板樓,沒有無障礙電梯。他家住2層,每次下樓都要花上幾分鐘,用手扶著欄桿,一步步往下挪,然后坐到提前由家人抬到樓下的輪椅上。同樣的2層,記者實測下樓時間15秒左右。
“我左手正常,右手使不上勁兒,下樓的時候,我可以用左手拉著扶手,但是上樓的時候,靠墻一側沒有扶手,我就不方便?!笔Y天峰說。
蔣天峰經常下樓到殘障人士活動中心跟朋友們一起聊聊天,但如果天氣不好就不下樓了,“畢竟腿不好,不方便”。他有時也和朋友們約著去郊區走走,“村里有的地方是坡道,挺陡的,(傾斜角度)肯定超過15度,我坐著輪椅,需要前面拉后面推,兩個人給我弄上去”。
類似的經歷,幾位在殘障人士活動中心活動的肢體障礙者深有同感,肢體殘障者張先生還遇到過無形的通行障礙。他前段時間去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看病,騎的是一輛殘障人士摩托車(下簡稱殘摩車)。到了醫院門口,門崗人員不讓他騎進醫院的停車場,說沒地方停。為了能進醫院看病,他只好打12345熱線電話投訴。經過很長時間協調,醫院方面才同意殘摩車進停車場,但讓他停在偏僻的地方。
低層板樓沒有電梯
老人下樓需要付費
沒有無障礙電梯,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上下樓同樣困難。
周祥生(化名)今年76歲,如今居住在北京市順義區農村自家的院子里,平時主要靠輪椅出行。
周祥生并不是殘障人士。退休前,他在北京市某機關工作,居住在單位分的一套房子里,房子位于北四環外。周先生回憶說,分房時,有帶電梯的高層塔樓,還有不帶電梯的低層板樓,從農村走出來的父親選擇了低層板樓。
退休之后,隨著年齡越來越老,周祥生逐漸感受到沒有電梯的煩惱:下樓需要慢慢走,走時間長了膝蓋疼,買菜拎著上樓需要歇兩次,東西太沉了拿不動……
有一次,他乘坐公交車去左安路附近看朋友,在十里河橋北下車,公交車站臺在三環主路上,走到輔路上需要走臺階上過街天橋再下臺階,對他來說非常不方便?;爻虝r,他往南走200多米從十里河橋下穿過三環再走到公交車站臺乘車,“實在不想走臺階”。
為了出行方便,周先生給父親買了一輛電動輪椅,但把輪椅搬上搬下也著實不方便。2021年底,周祥生向兒子提出,要回順義老家住,畢竟自家院子免了上下樓的不便,而且老家的鄰居之間也更為熟悉。
周先生告訴記者,促使父親想回老家住的原因,還有他聽到的其他老人的經歷。有一位住在5樓的老人,需要去醫院看病,因為下樓不方便,家人只好找相關機構幫忙,但需要支付上百元費用,“這讓我爸覺得不可思議,下樓還要花錢”。他還聽鄰居說,有的老人下樓不方便,只好把自家房子租出去,再租一套帶電梯的房子居住。
周先生提前把順義老家的房子收拾好之后,把父親送了回去,雇了一位保姆照顧,平時天氣好的時候,由保姆推著老人外出溜達。
周先生還提到,不方便通行的還有過街地下通道。他曾經推著父親去一家位于二環里的景區,景區門口馬路上有隔離欄桿,過馬路需要走地下通道。即使進入地下通道的坡道已經比較平緩,但他推父親的輪椅時仍然非常吃力,如果是老人自己坐輪椅,更是難以上下,“如果地下通道能安裝無障礙電梯該多好”。
對此,記者近期走訪北京市朝陽區、豐臺區、海淀區多個老舊小區發現,沒有無障礙電梯的低層板樓不在少數。記者還乘車繞著北京市三環路走一圈,幾十座過街天橋,也都沒有無障礙電梯。
盲道時常被車占用
視障人士難以出門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包括盲道被占用問題。
盲道,是在人行道上或其他場所鋪設一種固定形態的地面磚,使視覺障礙者產生盲杖觸覺及腳感,引導視覺障礙者向前行走和辨認方向以到達目的地的通道。
此前,記者從前述殘障人士活動中心出來,沿著小區內部道路向外走,發現七八輛轎車并排停在一段盲道上,其中一輛轎車內有司機。記者上前說道:“你占著盲道了?!闭f完之后,司機看了記者一眼,沒說話。記者又重復說一次。司機說:“我就是臨時停一下。就是我讓開了,旁邊還有一堆車呢?!?/p>
記者走出這個居民小區后,走進馬路對面一個老舊小區,看到小區內的盲道上同樣停著轎車。有小區居民反映說,他前一段時間多次撥打物業管理服務熱線投訴小區盲道被占現象,但從來沒有見到有人處理此事。
記者在朝陽區、豐臺區都看到有機動車、非機動車停在盲道上,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阻礙了視障人士出行。
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視障人士王全有(化名)今年40多歲,他告訴記者,他在盲道上遇到過各種障礙。
有一次,他在東城區一段盲道上行走時,被旁邊店鋪擺到盲道上的東西擋住去路。還有一次,他碰到一輛汽車的車輪。當他用盲杖敲擊車輪辨別物品時,司機沖他喊道:“別碰我的車?!薄懊髅魇悄愕能嚀踉诿さ郎?,怎么好像我變成了找麻煩的人呢?”王全有很無奈。
最危險的一次是,他在豐臺區一段盲道上行走時用盲杖敲到一個桿狀物品時,一個聲音大聲呵斥道?!巴?,停下!”原來,盲杖碰到的是賣早點攤位支油鍋的架子?!拔乙粋€盲人在盲道上正常行走,怎么能知道盲道上支著一口油鍋呢?!”
他還跟占盲道的人聊過,對方認為盲道既然沒人走,自己物盡其用停車沒什么大不了,何況占盲道停車的人不止其一個,“這種狀況屬于惡性循環,因為盲道被占,盲人少出門或不出門,沒有盲人使用盲道,盲道就更容易被占”。
今年70多歲的劉女士也是視障人士,雖然并不是全盲,但她看什么都看不清。在一些地方,共享單車、汽車都占在盲道上,根本過不去。盲道上還有各種雜物,“我被絆倒過好多次”。各種不便讓劉女士在無人陪同的情況下不愿意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