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互聯網營銷亂象迎全面整改
2023-04-12 10:04:37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此次排查責任到人更有利于查明問題出在哪里,也有利于明確問題責任人,使后期的整改落實更能落到實處
《法治周末》記者 王京仔
“3.5%增額終身壽榜單,全面解析、挑選攻略、熱門產品測評,好產品不多了!”“這款年金險僅靠3招,暴打增額壽!”“保險是獻給父母永恒的孝心”……無論是在社交APP,還是短視頻APP,甚至朋友圈,各大互聯網平臺都充斥著大量的保險營銷。
互聯網已經成為保險銷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發展過程中,保險的互聯網營銷一直被指存在過度營銷、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諸多亂象。
近日,銀保監會下發的《關于開展保險機構銷售人員互聯網營銷宣傳合規性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自4月3日起,各保險機構就互聯網營銷宣傳開展為期3個月的自查整改工作。
《通知》明確,自查整改主體主要為保險機構和個人從業人員,并針對銷售人員的互聯網營銷行為劃定十類違規“紅線”,自查范圍覆蓋自媒體平臺和群組。
保險互聯網營銷亂象頻出
“近年來,互聯網成為保險產品、保險服務商業宣傳推廣的重要渠道。但部分保險機構對銷售人員互聯網營銷宣傳管控不力,誤導性宣傳時有發生?!备鶕锻ㄖ?,進行排查是為了提高保險機構銷售人員互聯網營銷宣傳合規性,防止銷售誤導,規范市場秩序。
事實上,從“首月1元”“免費贈險”,到新冠保險成投訴“重災區”,再到“炒停售”之風再度興起,保險行業的互聯網野性營銷從未停止。
“重磅消息!復利3.5%的增額壽,這次很可能真的要沒了。我不是危言聳聽!”在某保險經紀公司的某短視頻官方賬號上,一位宣傳人員在視頻中侃侃而談,她稱因近期各險企基本就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達成共識,所以“這次的收緊來得更加徹底,目前僅存的接近3.5%的產品幾乎就是最后的窗口期”。
盡管這位工作人員建議短期投資者不要盲目跟風購買增額壽險,但同時不斷強調有中長期投資規劃的投資者“抓住3.5%時代的尾巴,賣一款少一款”。視頻的最后,她還推銷了自己制作的匯集目前熱門增額壽產品的測評表。
同一時間,《法治周末》記者在微信平臺看到該保險經紀公司投放的某款增額壽險產品廣告,宣稱“市面稀缺,(×多多3號)增額終身壽險即將全網下架,且買且珍惜!”
這種以“產品即將停售”為由,引導消費者趕緊購買的行為,被業內稱為“炒停售”,對于“炒停售”行為,監管部門一直秉持打擊態度?!度松肀kU銷售誤導行為認定指引》就明確規定,人身保險公司、保險代理機構以及辦理保險銷售業務的人員,不得以保險產品即將停售為由進行宣傳銷售,實際并未停售。
與此同時,曾一度成為網絡保險領域“網紅”產品的新冠隔離及感染相關保險,也引發了大量的消費投訴。
3月21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的《關于2022年第四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涉及新冠疫情相關保險等財產險其他保險糾紛1686件,占財產保險公司投訴總量的21.93%。
當初,這些產品通過大量網絡營銷號和渠道做推廣,打著“津貼日日有隔離不用愁”等旗號,銷售門檻較低,然而,消費者在購買后,卻普遍遭遇“賠付難”的問題。
“通過對新冠隔離險產品的深入研究,我們發現互聯網保險產品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有‘低進高出’的結構性問題。傳統保險產品的特點是高技術性和高法律專業性,為此,對傳統保險產品的營銷也有十分嚴格的規范,這種閉環就是高銷售門檻和高理賠門檻,稱之為‘高進高出’?!贝饲?,上海市消保委直接點名互聯網保險產品,在以新冠隔離險為代表的互聯網保險中,前端是低門檻快消化產品營銷,后端則是高門檻傳統型理賠模式,這種“低進高出”的做法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
整改從保險機構到銷售人員全覆蓋
一面是保險互聯網營銷的野蠻生長,一面就是監管的不斷加強。
記者查閱銀保監會官方網站發現,早從2012年起,銀保監會及各派出機構幾乎每年都會發布關于互聯網保險的消費風險提示。近年來,專門針對保險互聯網營銷的提示和監管,更是不在少數。
2018年6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的通知》,直指自媒體營銷宣傳;2019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防范利用自媒體平臺誤導宣傳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饑餓營銷類、夸大收益類、曲解條款類三類誤導行為;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與外匯局四部門公布《關于進一步規范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明確了金融營銷宣傳資質、監管部門職責等。
2020年12月7日,銀保監會修訂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公布,其中,對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的定義、保險機構管理制度、從業人員宣傳范圍、營銷宣傳內容與標識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兑幎ā窂娀吮kU機構的主體責任,對從業人員開展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進行了針對性的嚴格規定。
2021年8月,銀保監會下發《關于開展互聯網保險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互聯網平臺宣傳“零首付”“低首付”誘導消費者購買保險,宣傳“免費領取”實則后續收取保費,歪曲監管政策、炒作“限售、限時、限量”等方式誘導消費者購買保險等宣傳營銷方式均被禁止。此后,北京、寧夏等多地銀保監局持續大力整治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亂象。
此次為期3個月的保險互聯網營銷合規性自查整改工作,則不再以存在的問題為核心要求展開自查,而是針對保險機構和銷售人員兩方的行為展開排查。
根據《通知》,此次自查整改實現了從保險機構到銷售人員全覆蓋。其中,保險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代理機構、保險經紀機構,以法人機構為責任主體,部署各級分支機構全面梳理檢視銷售人員互聯網營銷宣傳合規性。銷售人員包括保險公司從事保險銷售的所有人員(即個人保險代理人,從事保險銷售的員工、勞務派遣人員、非全日制用工人員)、保險專業代理機構的代理從業人員、保險經紀機構的經紀從業人員。
針對保險機構而言,《通知》要求自查各級機構建立及落實相關管理制度和管理責任情況。具體而言,包括是否建立銷售人員互聯網營銷宣傳的資質、培訓、內容審核和行為管理制度,分支機構是否全面落實保險法人機構相關管理制度和要求;是否建立銷售人員互聯網營銷宣傳授權制度機制;是否建立銷售人員互聯網營銷宣傳合規性承諾制度機制;是否建立互聯網營銷宣傳內部備案審查制度;是否建立銷售人員自媒體賬號檢測機制;是否統一制作互聯網營銷宣傳內容供銷售人員發布使用,是否明令禁止銷售人員擅自宣發未經機構統一制作的宣發材料等。
在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看來,此次排查責任到人更有利于查明問題出在哪里,也有利于明確問題責任人,使后期的整改落實更能落到實處。
為“朋友圈”式營銷劃定十道“紅線”
除了保險機構,《通知》更是為銷售人員的互聯網營銷行為劃定十類違規“紅線”。
當前,保險機構從業人員普遍通過微信朋友圈、公眾號、微信群、微博、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參與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而這些“朋友圈”虛假保險宣傳不止一次被點名。
根據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的官方網站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記者不完統計發現,2022年以來,保險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涉及朋友圈虛假宣傳的行政處罰至少有14起,涉及山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2月17日,中國銀保監會山西監管局連發3張行政處罰決定書(晉銀保監罰決字〔2023〕4號、5號、6號),分別對時任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的3名個人保險代理人——董志杰、任娟、趙曉萍,予以警告并罰款5000元的行政處罰,原因均是利用自媒體平臺發布保險產品虛假宣傳信息。
經查,3人在其個人微信朋友圈發布涉及平安財富金瑞年金保險、平安安心百分百兩全保險等人身保險產品的虛假宣傳信息,包括夸大保險責任或保險產品收益,混淆兩全保險和意外保險的產品類型,片面表述兩全保險產品的實際費率等。
李文中認為,銷售人員通過自媒體誤導消費者,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提升其銷售業績,但是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后果卻要被整個行業承擔,導致行業形象長期受損。
而此次自查整改工作,則要求排查銷售人員通過自媒體發布信息的十類違規行為。
根據《通知》,具體包括:自行編發涉及保險產品介紹、銷售政策和營銷宣傳推介活動的信息,發布或轉載的內容未經機構統一制作;未經公司審批或授權,發布展示公司形象、介紹保險服務、普及保險知識、宣傳保險理念等內容;違規承諾收益或承擔損失,發布通過各種名義和形式給予或承諾給予客戶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保險費回扣或其他利益的內容;進行不實陳述或誤導性描述、片面宣傳或夸大宣傳的內容;發布內容中使用易與銀行理財、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相混淆的描述;片面比較保險產品價格和簡單排名的內容;誤導性解讀監管政策的內容,或使用、變相使用監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名義或形象進行商業宣傳的內容;未經公司允許發布增員廣告,以個人或公司名義進行增員的內容;擅自組織、安排或委托他人通過轉發信息、咨詢答疑等形式開展互聯網營銷宣傳;除自媒體平臺外,在微信群或其他互聯網平臺的聊天群中發送違規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