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的新征程
2023-04-12 09:53:59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種種信息表明,國家已經對數據這一產業進行全面布局,中國正走在屬于自己的數字化道路上
《法治周末》記者 楊代媛
今年以來,“數字經濟”已然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1月,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從基礎設施、數據要素、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等方面提出了11項重點建設工程,并提出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等目標。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再次被重點提及,報告中稱,2023年中國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
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其中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3月1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根據該改革方案,組建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
有專家認為,種種信息表明,國家已經對數據這一產業進行全面布局,中國正走在屬于自己的數字化道路上。
全國兩會熱議“數字”話題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范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這是我國首份專門針對數據要素的基礎性文件。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這些具有指導意義的政策接連發布,讓數據要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數據要素市場、數字化等相關話題也成了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對象。
學界專家中,代表委員關注數據要素領域的人不在少數。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建議從加強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探索建立個人數據賬戶制度、盡快完善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或管理辦法以及創新平臺金融科技監管四個方面構筑金融科技數據治理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在《關于鍛造我國數據要素底層科技競爭力的提案》中建議:在數據要素底層科技上加大投入,加快數據要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王國仁建議:制定更加積極的政策措施,扶持數據要素化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加大以區塊鏈技術、隱私計算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科研經費投入,推動數據要素化的技術創新;打造數據要素市場產業鏈和供應鏈龍頭企業,推動數據要素化市場的快速發展。
同時,企業界的呼聲也令人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京東云事業部總裁曹鵬認為,我國供應鏈基礎設施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數智化”能力不高、供應鏈數據流通不暢已經成為影響經濟高質量增長的瓶頸。為此他建議,加大統籌投入,推進偏遠和農村地區的供應鏈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美的集團CFO、美的集團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鐘錚代表關注到,大型企業在數字化方面的研發投入和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壓力在加劇。她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為制造型企業數字化投入繼續出臺更多財稅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
此外,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還有涉及知識產權、AI運用、數字經濟生態、特定行業發展布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數字法治建設、平臺監管等各個方面的建議和提案。
國家數據局開啟“新的時代”
在前不久剛剛由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國家數據局的組建備受關注。
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延川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這次全國兩會委員們熱議數字經濟表明了“自下而上”力量的高漲,相信這股力量將推進我國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除了頂層設計和社會各界的熱情之外,數字經濟的長足發展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推動者,這個推動者就是新組建的國家數據局。
上海交通大學數據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淵副教授介紹道,此前全國各省市已經逐步建立起省級、市級的數據管理部門。截至目前,全國有18個省級數據管理部門,包括北京、上海、重慶、廣東、浙江等地。但這些省級數據管理部門有的是行政機關,有的是事業單位,在國家數據局組建之后,這樣的情況將有所改變。
“國務院機構改革后,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網信辦和國家數據局的職能是非常清晰的,國家網信辦主管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實際上國外的政府也有這樣的機構,但他們并沒有像我國一樣成立國家層面的機構來主動助推數據的共享和利用?!焙螠Y認為,國家數據局的主要任務就是讓數據如何合法合規地流動,尤其是“讓數據為實體經濟服務”。
早在2020年,我國就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首次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中央文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此外,數據也常常被比作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
據統計,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45.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9.8%,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在政務大數據方面,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指南》,截至2022年9月,全國已建設26個省級政務數據平臺、257個市級政務數據平臺、355個縣級政務數據平臺。
數字經濟方面,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過去5年,中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以上。
如何讓數據這一新型“石油”得到更好的利用,是全世界面臨的問題。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葉竹盛表示,組建國家數據局具有深遠意義?!皣覕祿值慕M建將會使數據權益的保障、數據安全、數據的利用等方面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比~竹盛告訴記者,此前的數據監管在執行上并不是特別清晰,存在多個部門交叉管理的情況,國家數據局組建之后,應該會在監管上更加清晰。
此外,他認為,需要解決數據帶給人們的焦慮感,使自身的數據權益得到保障,這需要更高級別的專門國家機構進行調和。同樣,王延川也認為,我國雖然在國家和地方層面頒布了一系列數據法律法規,但缺少數據基礎法律制度,同時我國的數字經濟法律制度還很不成熟,因此國家數據局近期的任務應該是推進數字經濟立法。
中國的“數字化道路”如何走
“要發展數字經濟,優化數字經濟營商環境至關重要,而數字法治則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和數字經濟相匹配的數字經濟法律體系,難以發揮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和降低數字經濟安全風險的應有作用?!蓖跹哟ㄕJ為,在立法層面應該做好以下準備工作:其一,整合目前散亂的數字經濟法律法規和規章;其二,盡快出臺數據基礎制度法律;其三,構建數字經濟基礎制度和基本制度,在條件成熟時制定《數字經濟法通則》,用以統率數字經濟法律體系。
此外,復合學科的人才也亟須擴充。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表示,目前,國內已有47所科研院校圍繞“數字技術+法學”的建設和研究開展平臺或團隊建設工作,相關研究機構達91家。在這些機構中,至少有27個研究機構為有關行政部門、司法部門或企業在科研院校設立或與科研院校共建?!耙灾袊ù髮W數據法治研究院為例,開創了數字技術+法治研究的新范式,作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服務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的國家戰略,推進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p>
王延川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針對數字經濟及其治理已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美國的數字經濟以市場為導向,通過頭部企業帶動,所以,關于數字經濟治理,無論是聯邦還是各州主要依賴市場的自治規范、法院判決和機構監管,甚少關注數字經濟立法。
歐盟的數字經濟雖然不占優勢,但其數字經濟立法卻在全球“遙遙領先”。去年出臺的《數字服務法案》《數字市場法案》以其體系精密、規則可操作性強,備受各國“青睞”。但歐盟立法存在的問題是:一是過度關注安全風險治理,影響了技術創新和產業數字化轉型;二是局限于數字經濟具體領域的制度構建,未能探索體系化數字經濟立法。
我國是數字經濟大國,有得天獨厚的數字要素資源和廣闊的數字經濟應用場景,應該在國際數字經濟及其治理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數字經濟及其治理的“中國方案”應不同于美國和歐盟的做法。王延川認為,一是以體系化數字經濟立法引領全球數字經濟及其治理;二是在立法中堅持價值平衡,既要保護個人隱私、數字主權和國家安全,又要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葉竹盛表示,數字法治是數字中國全面推進的保障,而目前我國的智慧法院、互聯網法院、新技術在法治上的應用等做法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數字法治也是我們“彎道超車”的一個歷史機遇?!皵底址ㄖ?、數字經濟、數字政府三個方面構成了數字中國的整體,這就是中國數字化道路的特色?!比~竹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