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骨科人:手術刀也能閃耀溫暖的光芒
2022-06-03 18:08: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法治日報》記者 文麗娟
5月11日上午,一位家屬帶著其母親的資料慌慌張張地找到劉勇。一看片子,劉勇心里咯噔了一下,“腫瘤晚期,差不離了”。
“咔”,他打開觀片燈,把MRI片卡在燈箱上,指著3處脊柱上的塊狀陰影對患者家屬說:“轉移癌可能性很大,但需要取活檢確認?!币娂覍偎查g懵住,他輕聲安撫了一會兒,然后鄭重地告訴對方接下來該怎么做。
來找劉勇的患者,大多數已是腫瘤晚期。在人性的博弈上,他早已習慣:治,可能花了錢也治不好,能帶瘤生存就很好了;不治,良心上過不去。“這道艱難的選擇題,只能交給患者和家屬,醫生只有建議權,無法替病人作決定?!?/span>
這一天,在一位脊柱側彎患者作出治療選擇后,仉建國站上了手術臺。從上午11點到晚上7點,在無影燈下,他手握手術刀,奮戰8個小時,成功做完矯形。
劉勇和仉建國,一個是中國首批醫學和理學雙博士、知名骨腫瘤??漆t生,一個是“截骨短節段融合聯合雙生長棒技術”首創者、知名脊柱外科領域專家。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人。
北京協和醫院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坐落于一片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群中。1921年建院的同時,骨科成立。于協和骨科人而言,在百年歷史長河中,經過前期數十年的積累,近10年是產出最多的一個階段:從臨床技術到科研成果,從治療理念、人文關懷到法治保障,都有了質的飛躍。
“這些變化都是為了給老百姓提高治療質量、降低醫療成本,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眲⒂抡f。
直面挑戰一往無前
劉勇專注于骨腫瘤規范化綜合治療已有12年。2010年,中國癌癥新發病例約為309.3萬例,癌癥死亡病例約為195.6萬例。這一年,他40歲,在北京協和醫院從事臨床工作12年后,決定專心在骨腫瘤領域“一個猛子扎進去”。
這是一個“大家都不太愿意做”的領域——進入骨腫瘤領域,意味著這個醫生要不斷學習骨科各專業知識,做一個骨科“全科大夫”。更重要的是,許多骨腫瘤手術難度高、出血量巨大,而大多數患者術后也只能是減輕痛苦或者延長一段時間的生命。
一些同事勸他三思,但劉勇生性好挑戰:“只要患者有百分之一的生存機會,我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用心醫治每一個病人?!?/span>
而實際挑戰比他想象的更大——很多骨腫瘤手術,出血兩三千毫升算是正常,五六千毫升也不意外,有時切瘤子時血“嘩嘩嘩”直接往外噴,堵都堵不住,“剛入行時看到這情景,肝兒都在顫”。
手術室護士、麻醉師有時會開玩笑說,不愿意和骨腫瘤組的大夫一起做手術,因為“太刺激人,太折磨人了”。
一次經歷差點讓劉勇崩潰。一名脊柱轉移癌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大出血,高達1萬多毫升,而一個人給全身換一次血也就四五千毫升?,F場情況十分危急,“可我們沒有退路,要對得起病人和家屬的信任”,劉勇迅速鎮定下來,繼續手術。
骨腫瘤手術太復雜了,有一些巨大腫瘤深處跟骨頭緊密相連,連手術切口都五花八門,這不僅需要醫生具備高超的技術,還需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通常而言,外科大夫由于要做手術一般不留指甲,而劉勇養成了留一點指甲的“特殊”習慣——他有時需要靠手感去切瘤子,只能用指甲隔著雙層手套一點一點地去割開瘤體下面看不見更無處下刀的組織。
仉建國面臨的挑戰也不小,向他求醫的患者大多正在經歷巨大磨難。
在骨科各大分支中,脊柱病患既常見又復雜。比如脊柱畸形,對嬰幼兒來說是先天畸形,對青少年來說是特發性脊柱畸形,對老年人來說是老年性脊柱畸形或退行性脊柱畸形。
這背后的繁雜性,倒逼仉建國和團隊去探討每一種畸形的發病特點、手術方法、手術器械的選擇、內固定材料的應用。從醫30年來,他先后治療了脊柱疾患4000余例,其中脊柱矯形手術達3000余例。他治療的這些病例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單中心半椎體切除病例數據庫。
仉建國至今對一場耗時12小時的手術記憶猶新。
一個12歲的甘肅女孩患有先天脊柱側彎,需要切除兩個畸形的半椎體。當時,切除半椎體的技術還不成熟,切除一個就要五六個小時,所以手術通常會分兩次進行。但對這名患者的家境而言,兩次手術的費用太沉重。最終,仉建國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一次手術切除兩個半椎體。這是國內外都沒有過的先例。
這場手術,從早上9點半持續到晚上9點半,整整12個小時,其間險象環生,但總算闖了過來,患者獲得了滿意的矯形效果,順利康復出院。
這個特殊病例讓仉建國意識到,骨科充滿新的挑戰。因此,工作再忙,他總會抽空去圖書館找資料、看文獻,及時總結臨床經驗,并結合最新技術進展做科研。
求精精神薪火相傳
圖書館是“協和三寶”之一,另外兩個是病案和教授。
建院至今,北京協和醫院完整保存了400多萬份病案,這是中國現代病案管理的開端,也是中國醫院病案史的奇跡。而協和的老教授,張孝騫、林巧稚、曾憲九、黃家駟……照亮了中國醫學的天空。
圖書館是醫學信息的“集散地”,也是醫療技術的“兵器庫”。近10年來,協和圖書館不斷升級,接入了全球很多大型醫學專業數據平臺,讓協和醫者查找資料更加便捷。
在專攻骨腫瘤初期,劉勇經常去圖書館、病案室。“查文獻、翻老病歷,把手術過程和手術前、手術后的各種注意事項搞清楚,并向前輩們討教手術技巧。比如得把解剖搞得清清楚楚,血管、神經本來長在這兒,可瘤子把它們擠到別的地方去了,看不見、找不到,很難找到下刀的方向?!?/span>
對仉建國影響最深的,還是協和的老教授們——百年來,從協和走出了百余位現代醫學巨匠、13位中華醫學會會長、6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他們“求精”的精神薪火相傳。
與記者憶及過往時,邱貴興院士被仉建國、劉勇提及多次。
作為骨科界的領軍人物,邱貴興在推動中國骨科規范化進程的同時,還積極擴大了中國骨科學界在國際上的影響。他在擔任北京協和醫院骨科主任期間,加強臨床科研,建立脊柱側凸數據庫,創立了協和骨科創傷中心。2004年,他還創新性地提出了特發性脊柱側凸“協和分型”,成為目前三大主流分型之一。
在脊柱外科領域,脊柱畸形矯形是最困難的。特發性脊柱側彎手術方式的選擇,離不開分型。當時國外有各種各樣的分型,十分復雜。而協和骨科已經做了上千臺特發性脊柱側凸的矯形手術,“為什么我們自己不做出中國的分型呢”?經過10多年的努力,邱貴興帶領團隊提出了新的特發性脊柱側凸分型——“協和分型”,分為3個大型、13個亞型,既符合臨床特點,又簡單實用。
“‘協和分型’與以往的分型相比,可使治療失敗率明顯降低,由13.2%降至2.7%?!弊鳛樵摲中拖到y的主要創立者之一,仉建國回憶當時攻堅克難的日子,臉上仍然難掩自豪之情。
在仉建國看來,“協和分型”的成功充分證明,中國醫務工作者在虛心學習國外經驗的同時,只要踏實工作,基于眾多中國病例的實踐經驗,善于總結,也能做出屬于中國人的創新成果。
秉承這個理念,協和骨科人創造了無數個奇跡:
在早發脊柱側彎治療方面,仉建國帶領團隊經過10年潛心探索研究,在國際上首創“截骨短節段融合聯合雙生長棒技術”,有效解決了曾困擾全世界脊柱矯形醫生的早發性脊柱側凸難題。有了這項技術,不僅患兒的脊柱畸形被矯正,還保留了患兒寶貴的脊柱和肺臟生長潛力。
在骨腫瘤領域,劉勇建立了以微創為主的具有協和特色的脊柱轉移癌診治流程;完成了300多例罕見病腫瘤性低磷骨軟化癥的手術治療,手術量世界第一;實施了8臺世界首例手術。
在老年人骨折治療方面,以張保中教授為主的各團隊,每年要收治90歲以上超高齡骨折患者100例左右,他們大部分合并有各種各樣的基礎疾病和并發癥,手術過程中隨時要面對各種基礎病及心肺功能退變所帶來的生死關。
……
“這些奇跡的創造,離不開協和的歷史底蘊,離不開老教授對年輕一代的言傳身教——治好病人是根本?!闭f到此處,仉建國想起了當年邱貴興院士、任玉珠教授對他的支持和鼓勵,不禁紅了眼眶。
加強科研服務患者
“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患者!這是老一輩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產?!必虢▏f。
他不曾忘記,自己在做中國第一例胸腔鏡脊柱矯形時,心里完全沒底。時任骨科主任邱貴興正在外地開會,聽聞后立即飛回來,手術當天在手術間全程支持仉建國做完了手術。
這種支持和信任,給了仉建國莫大的勇氣。如今擔任骨科主任的他,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盡最大努力為年輕人提供支持,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讓年輕人感受到力量。
骨科副主任醫師莊乾宇對此有著切身感受。“我親眼看著仉建國教授,無論多忙、多晚,下班前一定要把當天手術的病人全部看一遍才走。第二天一來,也要先去看病人。他一直說,病人把生命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要對他負責?!?/span>
5月12日早上8點,記者在醫院見到了仉建國和莊乾宇,他們剛剛結束查房,而頭一天他們直到晚上10點才下手術臺?!傲晳T了就好。前一天不管什么時候下班,第二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病人,問問情況,心里有個數?!?/span>
莊乾宇是骨科做臨床科研的實踐者。“老教授們很早就提出,科研方向要面向廣大患者需求、及早規劃?!痹谒磥?,及早,一方面是說要有預見性,不要追逐當下的熱點;另一方面是要耐得住寂寞,能長期鉆研、有毅力。而面向患者需求,就是不要只盯著高精尖,而要踏踏實實地致力于解決那些哪怕看起來不起眼,卻困擾患者的“小問題”。
在邱貴興、仉建國的指導下,莊乾宇和團隊成員致力于研究青少年特發性脊柱(AIS)側凸病因問題,最后發現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成骨分化異常與其發病有關,并鎖定一條新的長鏈非編碼RNA(ENST00000453347)。這一關鍵通路機制的確定,解釋了AIS患者普遍伴發的骨密度下降和骨骼發育不平衡現象,并可能作為重要因素參與AIS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和脊柱畸形致病基因“死磕”的,還有骨科副主任醫師吳南——今年5月10日,吳南以“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的身份參加了建團100周年紀念大會。
2010年,在邱貴興的帶領下,吳南踏上了這條“不歸”之路?!叭绻苷业街虏〉幕?,進行早期干預,患者可能不需要走到做大手術那一步?!眳悄险f。
經過堅持不懈的探索,北京協和醫院骨科聯合復旦大學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先天性脊柱側凸迄今為止最重要的遺傳致病因素,并發表在世界頂尖醫學期刊上。此后,該成果不斷被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同行在實踐中驗證其普適性。
吳南介紹,其所在團隊構建了中國首個國際領先的骨骼畸形遺傳研究體系,并基于此揭示了TBX6變異是先天性脊柱側凸(CS)最重要的遺傳學病因,首次定義了一種全新的CS疾病亞型——TACS,獲得世界廣泛認可,被稱為“中國模型”。
如今,該研究成果在中國10余家大型三級甲等醫院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推廣,已累計應用于2000多例脊柱畸形患者。隨著中國首個骨骼畸形遺傳咨詢門診在北京協和醫院成功落地,脊柱畸形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已經逐步與臨床相結合。
摸索出一些規律,做一些科研工作,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生活質量服務,也是劉勇從醫多年來的目標。這10年來,他發表了80余篇SCI文章,獲得17項國家專利。
“經過老前輩們的積累,近10年來的產出非常多,協和骨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必虢▏偨Y道。
在仉建國看來,臨床科研雖然有異于基礎研究,但對醫學發展同樣至關重要:“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聚焦病人、管好病人、治好病人,總結經驗,從而影響別的醫生和醫院,甚至影響整個醫學界對這個疾病的認識。這是一個醫生的根本,也是一個醫院存在的根本?!?/span>
人文關懷消解矛盾
近年來,醫患矛盾成為橫亙在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一大痛點。
劉勇認為,醫生作為個體,不能解決結構性矛盾,但需加強個人道德素養的建設。醫患之間關于醫療服務的糾紛,大部分在于對醫療質量的不認可,“患者不必把醫生當神仙,醫生當盡力解決患者的病癥,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醫生和患者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為了給病人的治療求得最優解,北京協和醫院建立了“大查房”制度。不同于普通的日常病房各小組的早晚“查房”,大查房是全科所有醫生參與的集體討論,不論年資長幼、不論職務高低,大家都可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引經據典也好,個人經驗也罷。
“骨科大查房時,幾十名各層級醫生齊聚一堂,集思廣益,為每一個病人把關,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會診?!眲⒂抡f,把每一個要做手術的病人拿出來討論,該不該做,該怎么做,然后把做完手術的片子拿出來,大家討論效果怎么樣,是不是按照之前大查房時定下的意見去做的,這樣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不當治療、過度治療等問題,也能提醒每一個主刀大夫不能輕舉妄動。
在協和骨科人的心里,手術刀也能閃耀溫暖的光芒。他們雖然以刀為生,卻深知這把刀的分量。他們永遠記得邱貴興院士在大查房時經常提醒大家的話:“假如這個病人是你父母或者孩子,你做不做?要做,怎么做?”
“只要待病人如親人,那么在手術適應癥的問題上,在手術術式的選擇上,心里自然就有答案了?!必虢▏f。
近10年來,隨著中國法治建設的深入推進,患者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醫院和醫生的風險意識也逐步提高。為了保障醫生權益,同時也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及家屬的權利,北京協和醫院還引進了律師公證制度——對于一些復雜高危手術,在術前邀請專業律師與醫生一起,對病人進行風險告知和公證,家屬充分理解后,醫患雙方簽字。
協和骨科也將該制度充分運用。“此舉是為了充分告知,降低患者不合理的期望值,從而降低醫患矛盾風險。目前來看,成效明顯,讓患者在術前更好地理解,在術后更好地配合?!眲⒂陆榻B道。
待病人如親人,于協和骨科人而言,是實實在在的行動。這種行動,不僅僅體現在醫療工作中,護理方面更不遜色。
如何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協和骨科一病房護士長陳亞萍說:“不是單純的和聲細語、關心和關愛,而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專業知識及技能,真正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護理和幫助?!惫强迫》孔o士長高娜說:“用十二分的努力來關注、照顧患者,保證手術前后的安全?!?/span>
有一些脊柱手術患者,在術后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動之前或過程中,怕引起傷口疼痛,更害怕活動不好導致傷口裂開或其他問題。面對這樣的情形,護士們耐心與患者溝通交流,除了語言鼓勵外,還指導并教會患者起床,使患者重建信心。
這是協和骨科人優質護理的縮影,也是其人文關懷的生動注腳。
勇擔使命再續輝煌
協和百年史,也是一部抗疫史。從率先研究黑熱病到抗非典、戰新冠,協和人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勇攀高峰的精神,書寫著人類與疫病斗爭的奇跡。
在百年協和院史陳列館,記者看到兩張背影圖:一張是抗日戰爭期間協和人在文海樓前列隊準備出發馳援前線的背影;一張是2020年年初北京協和醫院援鄂抗疫醫療隊在外科樓前列隊準備馳援武漢的背影。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
動員令一出,短短十幾個小時,3306名協和人報名請戰。最終,186名協和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馳援武漢,骨科大夫楊陽及4名護士便是其中的成員,他們在重癥加強病房連續工作了69天。在楊陽心中,聽黨召喚為人民健康沖鋒在前,從不是一句空話,“徐樂天等協和老前輩隨軍援藏,參與組建雪域高原第一所現代化社會主義醫院的故事一直深深影響著我”。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為了打贏這場戰“疫”,一批年輕的協和骨科人在核酸方艙、流動采樣點并肩作戰。
早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協和骨科人的身影就活躍在現場。那一年,劉勇參與了疫苗研發,開創性地將基因擴增核酸檢測方法應用于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診斷。這一創舉為如今抗擊新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百年來,協和人的身影始終活躍在迎戰重大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線。一部協和史,就是半部中國現代醫學史,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協和人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勇擔使命?!必虢▏f,身為協和骨科人,他以此為傲。
而對于如何更好地擔起使命,作為科室負責人的仉建國也談到了自己的壓力:目前骨科床位有限,給年輕人做手術的機會相對較少;另外科研資源有限,對于有志于做臨床科研的醫生來說,仍然缺乏政策支持。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十四五”期間,科技部積極推進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這對仉建國和所有協和骨科人而言,是一個好消息。
“骨科與新技術結合非常緊密,比如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對骨科發展非常有幫助。國家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有一個快速通道,這樣能推動我們進行創新?!必虢▏治稣f,與此配套的是國家縮短了醫療技術審批流程,加速成果轉化。
同時他也希望,在確保醫保政策執行的情況下,國家能對醫療新技術、新項目推出更多政策,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確保每一個老百姓都能享受到費用更低、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還有很多瓶頸等待突破。仉建國舉例說,比如因人施教,人才培養的問題,對科研能力強的醫生,要重點夯實科研能力,對臨床能力強的醫生,要重點培養臨床技術能力;再比如要通過各種途徑對接資源,將資源服務于骨科各個亞專業的發展,為科室年輕人制定成長規劃,發揮每一位骨科人的積極性與才能。
珠峰有頂,醫海無邊;十年小有成就,但不可自狂;一代代傳承,再續協和下一個百年輝煌。記者與仉建國道別時,他望向窗外那片郁郁蔥蔥的松柏,眼神堅毅又若有所思。